所有频道

当前位置:主页 养生资讯 新闻动态

外滩悲剧突显公众秩序意识淡薄

发表时间:01-05 16:44:07

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让2015年多了一分凄冷,更突显了公众秩序意识淡薄,以及国家公共管理的缺失。为什么都是事发后人们才痛定思痛,而没有从根本处做好预防呢!

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唤起了人们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再度关注,城市公共管理的议题事关民生,联系民心。城市生活、文化的提升,伴随的是城市安全问题增多,只有打醒精神,才能构筑坚强的防线。

上海外滩陈毅广场的踩踏事件,造成36人死亡,49人受伤。截至1月4日上午,又有4人出院,累计已有24人经诊治后出院,重伤员减少到7人,其中1人病情依然危重。

悲剧虽然过去,悲伤并未走远,悲怆永留心间。36条年轻生命的离去,留下的不应只是伤痛、伤疤,还应对现实及未来的启示。一位事件经历者在朋友圈中这样忠告朋友,“不要去人多的地方,一旦发生事情,做什么都是苍白无力的。”随着城市人口的密集,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,公共活动的增加,公共场所人山人海是一种常态,“不要去人多的地方”的忠告也显得“苍白无力”。

为什么是上海?上海是我国公共预案最为成熟的城市之一,自2003年“非典”之后,上海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。踩踏事件的发生,再次说明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无处不在,且与日俱增,没有谁可以置身其外,我们能够做的只有做足防范措施,尽可能将风险降到最低。迄今为止,点燃外滩陈毅广场的踩踏事件的“火星”还没查明,但就公共安全防范议题而言,这类事件呈现的共性已经足够,个性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。

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将公共安全工作做在前头,永远没有错:活动组织方事先对活动进行风险评估,对活动可能涉及的人群规模、场地的安全容量、组织的安全有效性、场内人流流动规律、场内的安全风险点、可能出现的诱发事件、配备的应急能力及装备等等,做一个全面的、充分的、科学的评估。从“最坏的打算”的角度,制定具体详细的、可行的活动组织方案和应急预案,并配备足够的应急力量与装备。

香港在 1992年12月31日晚也曾发生造成21死、63伤的踩踏事故,而这倒逼出一套大型活动安全防范体系,包括:进行人流量评估、执行必要的限流措施、对公众进行风险告知,并划定责任田让每片区域都有专人维护,还有医疗人员配备及民安队支援等等。纽约时报广场每年元旦也会聚集上百万人,为防止踩踏,纽约警察采取一套很严格的、有效的人群控制措施。可见,有效控制人流是普遍做法,具有参考价值。

事情的另一面,作为活动的参与者,公民的公共安全意识及公共文明素质对公共安全非同小可。这种意识及素质既表现在安全事件发生时的自我保护、给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,更包括规则意识与秩序观念。不少媒体披露了外滩陈毅广场踩踏事件这样的细节,警察一直在维持秩序,要大家不要再挤了,可是几乎没有什么效果,人群还是继续向前。假如,这时大家能够听从警察的指挥,不出现人多势众的“集体无意识”,后来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。可见,在一个公共活动场合,维护警察权威、树立规则意识何其重要。

随着城市大饼越摊越大,构成挑战的不只是城市基础设施,甚至还包括生活方式、管理模式。对此,城市管理的主客体都要进行必要的调适,以适应这种趋势。共识、共治,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与基础,公共安全治理也不例外。

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说,在踩踏事故发生后,应注意“黄金三步”:一是后面的人一旦发现事情,一定要第一时间大声呼喊,尽快让后面的人群知道发生了什么事,如果此时带有孩子,就应尽快把孩子抱起来;二是发觉拥挤的人群向着自己行走的方向拥来时,应该马上避到一旁,但是不要奔跑,以免摔倒;三是如果路边有商店、咖啡馆等可以暂时躲避的地方,应迅速进入避开人流,但尽量不要逆着人流前进。

专家提醒,如果已经陷入人群之中,就一定要先稳住双脚,尽量不要采用体位前倾或者低重心的姿势,即便鞋子被踩掉,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。如果最终还是被推倒了,要设法靠近墙壁。面向墙壁,身体蜷成球状,双手在颈后紧扣,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。

胡善联表示,在事故发生后,除了要赶快报警之外,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,也应尽量抓紧时间自救。救治中,应遵循先救气血不足重伤者、老人、儿童及妇女的原则。判断伤势的依据有:神志不清、呼之不应者伤势较重;脉搏急促而乏力者伤势较重;血压下降、瞳孔放大者伤势较重;有明显外伤,血流不止者伤势较重。当发现伤者呼吸、心跳停止时,要赶快做人工呼吸,辅之以胸外按压。

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
大家都在看
频道最新
猜您喜欢
全站最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