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频道

当前位置:主页 中医养生 中医常识

春捂秋冻有科学依据吗

发表时间:08-20 11:00:12

文章目录

一、春捂秋冻有科学依据吗
二、春捂怎么捂
三、哪些人不宜秋冻

春捂秋冻有科学依据吗

1、春捂秋冻有科学依据吗

在我国民间,一直流传着“春捂秋冻”这句保健谚语。家里的老人们更是把这句话当做换季保健的金科玉律。动不动就拿这句话来告诫那些“不会穿衣服”的年轻人。其实,从科学上来说,“春捂秋冻”是有一定道理的。而从中医上讲,春捂秋冻也与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是一脉相承的。

2、春捂秋冻是什么意思

春季,阳气初生而未盛,阴气始减而未衰。在春天里,人体内的阳气还不够盛,体表皮肤抗寒能力相对差一些。这个时候,如果得不到及时添置衣物、保暖,很容易损伤到阳气,因此要特别需要注意保暖和御寒。

秋季,则是阴气初生而未盛,阳气始减而未衰。气温降低,人体阳气开始收敛,为冬时藏精做准备。这个时候如果一下子添置太多的衣物,会影响到阳气的收敛。正需要一些冷空气的刺激,不但有利于体表皮肤的致密和阳气的潜藏,还能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。

3、春捂秋冻要有度

俗语中“春捂秋冻”中提到的“秋冻”是指秋天到来后,气温会稍有下降,但是不要过早穿上棉衣。这是因为过早保暖,机体对寒冷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,使得人体对寒冷的调节能力下降,真正到了严寒时节更加容易染上疾病。但是,这并不是说秋季一味的不增加厚衣服,一般当户外早晚气温降低到10℃左右时,就应该结束“秋冻”了,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,还容易惹病上身。

春捂怎么捂

1、春捂的最佳时机

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≥8℃时,早晚就要增加衣物;

温度<15℃时,要注意多穿衣;

气温达到15℃后,还要再捂个7天,小孩子、体弱多病、或者高龄老人要捂14天;

冷空气到来之前的24~48小时就要开始捂。

2、春捂也需要凭感觉

“春捂”并非一概而论,也是因人而异的,年轻力壮的人可以适当冻一冻,而老年人大多经不起太冷的刺激,还有一些慢性病患者则对寒凉的刺激更加敏感,稍不注意就会引起疾病发作。因此如果“捂”时不觉得咽喉燥热,身体冒汗,即便气温稍高于15℃,也不必急着脱衣服。如果觉得“捂”了身体出汗,则需要早点换装,不然“捂”出了汗,被风一吹反而更容易着凉。

3、捂哪些重点部位

“春捂”要特别重视对头、脚、颈、手这些部位的保暖,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,取下围巾、口罩,脱掉厚袜及手套,否则很容易降低身体免疫力,导致疾病入侵。

春捂重点四部位:神门穴、腰眼、小腿和肚脐。

哪些人不宜秋冻

慢性肺病患者

“秋冻”也是有条件的。一般情况下,日照温度在15℃~20℃时,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,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,就要及时添衣。

对于有慢性肺病的患者,切不可“秋冻”。这类病人,寒邪易乘虚而入,造成气管、支气管等痉挛,从而诱发气管炎、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。

心血管疾病患者

中医认为,心主血脉,心系疾病多与机体内的津、血运行不畅相关,津、血的运行状态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。所以对于心血管病患者,尤其是老年患者,因为体质虚弱,不能耐受增加运动以防寒及增强机体抵抗力的活动,所以不应“秋冻”。

胃肠病患者

对于胃肠病患者,包括慢性胃炎、慢性肠炎、消化性溃疡等,还应小心对待秋冻。

如消化性溃疡患者多呈周期性发作,尤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更为突出。一般自秋季至次年早春,都是溃疡易发季节。胃是多气多血之腑,寒则收引,受凉后气血运行不畅,或吐或泄,或胀或痛。所以若遇秋风瑟瑟,还是应该及时添加衣物的,不能过分“秋冻”。

关节病患者

“秋冻”要适度,不能随便冻,尤其是对人体重要部位加强保护,如头、胸、腹、足、颈、肩、腰、膝关节等。如患者增添衣服后仍不能缓解,就应该及时就医,查明引起疼痛不适的原因,尽快治疗。

糖尿病患者

糖尿病患者不宜“秋冻”,一是因为“秋冻”容易感冒。长期或者不定期的高血糖使人体白细胞的吞噬能力降低,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,所以季节交替、忽冷忽热时容易感冒。二是以防患者血管痉挛。当糖友的血管突然受到冷空气刺激时,会发生血管痉挛,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,而其常合并周围血管神经病变,会导致微循环障碍,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。

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
大家都在看
频道最新
猜您喜欢
全站最新